有业内人士认为,作为一个德国品牌,Esprit根深蒂固的欧洲文化是难以转变的,由此带来的品牌战略转变同样困难,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品牌本身难以成为ZARA一样的快时尚品牌。
根据其2009-2010财年的报告显示,中国区市场的销售额仅占2.4%。随后的2010-2011财年,这一数据上升至7.9%。2011-2012财年的中期报告则显示,中国区销售为14.11亿港元,占比为8.4%。
“在国内,他对终端市场关注的敏感度不够,在后续市场环境变化后仍然未做出变化。”马岗表示,Esprit在中国最好的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。“毕竟很多品牌已经在之前抢占了市场份额。”他认为,Esprit在有优势的时候没有扩大自己的优势,现在再要改变已经比较困难。
除了忽视中国市场的发展,Esprit的批发模式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一方面。
根据2011-2012财年的中期报告,Esprit母公司零售占比为59.0%,批发业务占比为40.3%,虽然较上一年同期的56.3%和43.1%有所调整,但批发业务仍然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。
范德施此前也向媒体指出,公司重整批发及分销渠道,并会加强投资在批发商身上。
尚普咨询李红仙表示,思捷环球最初在欧洲市场以批发模式为主,而这种模式具有轻资产、低风险的特点。“在促进Esprit欧洲市场迅速扩张的同时,也让公司忽视了自身供应链能力的建设。”
李红仙认为,对于品牌
服装来讲,批发业务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服装销量,然而大量的批发业务使得服装企业在产品的研发上缺少方向,对市场需求的预知不敏感。
“品牌的渠道不够扁平,对于快时尚供应链速度提高有很大阻碍。”马岗表示,产品由批发商放到店铺内的速度比直接零售慢很多。“同时,批发的利润也比较低,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将很大一部分的利润空间让渡给了批发商。”
“在变于不变之间还没有选择好,Esprit方向还没有确定。”马岗告诉记者,Esprit品牌定位未确定,渠道也未明确认定,目前品牌一直处于徘徊态势。“如果市场对于它的微小变化反映好,Esprit后续也会进行比较大的转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