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北京到伦敦,
李宁从飞天到摔落在地。四年间李宁公司市值蒸发约76%。

即使伦敦奥运收获超级丹,也挽救不了每况愈下的公司业绩。
据2012年公司半年报,在五大运动品牌(李宁、
安踏、特步、
匹克、361)中,李宁的净利润降幅最大,同比大跌 84.92%,美银美林预计公司全年亏损将在2.26亿元左右。
经过高层人事变动,退隐多年的李宁亲自出山,和德州太平洋集团(TPG Capital)合伙人金珍君共同执掌大权。两人需要面对的,是李宁公司最糟糕的时期:高盛抛弃、库存高企、订单下降、盈利预警、股票大跌……
李宁的困境,也是中国运动品牌的集体困境。粗放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,一场奥运已经无法挽回一家企业的命运。如何,才能收复失地?
李宁“90后”牌失灵
7月5日,公司发布公告,宣布44岁的执行总裁张志勇离职,退隐多年的李宁再次出山,与德州太平洋集团(TPG Capital)合伙人金珍君共同暂代其职务,前者负责对外事务和关系,后者负责内部事务与运营。
两人需要面对的,是李宁公司最糟糕的时期:库存高企、成本激增、订单下滑、高管出走……
这是李宁想要返老还童的代价。
中国纺织
服装业集体遭遇库存危机,转型失败的李宁,危机爆发的更早、更彻底。从2009年出现危机,李宁的库存压力不断爬坡。
2010年6月,时任公司CEO及执行董事长张志勇提出品牌重塑战略,高调宣布更换李宁经典的标识和口号,产品定位“90后李宁”,主打年轻化、时尚化。同时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渠道变革,运动品类规划、生意区域划分、产品研发设计等,均进行了系统性升级。
李宁公司CMO方世伟曾表示,“李宁阐释的是公司于1990年成立,强调年轻的品牌。”
公司曾在2006年-2007年调查发现,李宁的实际消费人群整体年龄偏大,近35-40岁的人群超过50%,同时与国际品牌相比,年轻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时尚特质认知较少,所以激发了公司进行品牌重塑的欲望。